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【天天快播报】探访地震带上的乡村学校丨“玉树地震时幸好孩子们都跑了出来”,特别期待“大喇叭”

来源: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5-15 20:26:34

校长江永巴桑在朋友圈发了很多“五一”旅行遇见的风景,有两张对比的照片,绿意盎然的村庄和白雪皑皑的学校。那是“别人的五月和我们的五月”,表现遥远的距离和截然不同的环境。

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位于海拔4300米的嘉塘草原,四季伴随着严寒、冰雪、大风……5月8日上午,珍秦镇中心寄校刚刚收假,孩子们在教室里书声琅琅,一部分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,另一部分便在校园里忙着清理积雪。

珍秦镇中心寄校始建于1958年,有着悠久的历史,2010年玉树7.1级地震后房屋受损严重,“所幸孩子们都跑了出来。”江永巴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重建后学校原址建成了珍秦镇幼儿园,崭新的珍秦镇中心寄校搬到现在更开阔的坝子上,办学条件极大改善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↑高原上的珍秦镇中心寄校

江永巴桑介绍,学校现有学生1275人,其中90人分布在两个偏远的村小,均为一二年级学生。因大多数孩子上学路途太远,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均为寄宿制。52岁的普夏老师在珍秦镇中心寄校工作了30年,是在这个学校呆得最久的老师。得知学校可以获得“大喇叭”生命守护工程的资助,安装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后,普夏觉得特别需要,也由衷地表达感谢。

孩子们的名字:

雪山下美丽的格桑花

进入5月已经下了几场雪了,海拔4300米的嘉塘草原覆盖着厚厚的积雪。清晨,站在学校里,感受到的是洁白而寂静的远方,只有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成为斑斓的点缀,鲜艳又充满活力。

教室里,低年级的孩子齐声朗读,悦耳的、稚嫩的童声在楼道里回荡。高年级的社团课上,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、热情高涨,说唱、舞蹈、计算机课程、篮球训练……在5月,这些高原上的孩子,父母都在牧场,或者是上山挖虫草去了。热闹的校园外,是静谧的镇子,天空无云,白雪皑皑的草原之外,是绵延的更加耀眼的雪山。

学校旁边就是214国道,北到西宁,南下云南。雅砻江从嘉塘草原起源,流入金沙江再奔向大海。珍秦镇中心寄校是另一个中心,远方高原上孩子们的世界,他们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,朝着未来和阳光。

整个珍秦镇中心寄校有1275个孩子,其中90个读一二年级的孩子分别在两个村小,离镇子很远,有一二十公里。“太小的孩子,把他们留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。”江永巴桑说,中心寄校每个星期都会把蔬菜送到村小,他也经常下去看看那里的老师和孩子。镇子上的中心校,一二年级的孩子均为镇子上的学生,他们没有住校。三年级以上的孩子,大多数都是寄宿制,每周五下午放学回家,周日下午回到学校。

↑孩子们的操场

江永巴桑说,孩子离校的时候,家长们都一一来接,在这高海拔的自然环境里,老师必须要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才放心。但周末的时候,常常有家长在牧区赶不回来,或者有事无法来接孩子,学生就留在学校,老师在学校守着,或者把他们带回自己家里。

每年五六月份,当地牧民都要上山挖虫草。学校刚刚跟所有家长商量,劝他们把孩子留在学校。江永巴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采挖虫草是当地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,几乎所有人都会去山上挖虫草。家长上山后,他们可以把包括一二年级的学生都留在学校里,这样既方便了家长,也保障了孩子们的安全。

江永巴桑说,守好这些孩子,是一个老师的基本职责。作为一个雪域高原上的小学校长,他坦言更看重如何教会孩子善良和勇敢的品性,如何给他们健康快乐的童年。珍秦镇中心寄校有着另一个好听的名字,格桑花天使红军小学。在高原上,雪山下,美丽的格桑花,也是孩子们的名字。

严寒、冰雪、大风:

高海拔小学的另一面

“五一”假期,江永巴桑刚刚有过一次旅行,沿着国道214、317、318而行……他在朋友圈写道,“遥望雪山、穿过草原、趟过河流、深入峡谷……遇见了数不尽的风景,也有道不尽的千言万语”。江永巴桑是个高大的藏族汉子,但文字里透着细腻与温柔。

他平时很少走出去,这次难得有机会,几个朋友在青藏高原走了一圈。珍秦镇虽然就在国道214旁边,但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,离西宁还有700多公里,离玉树州州府也有近百公里,“出去一趟并不容易”。

进入5月以来,珍秦镇已经下了几场雪了。江永巴桑介绍,严寒、缺氧、冰雪、大风……当地人把珍秦镇的天气称为“老天爷的厕所”。

珍秦镇离称多县30公里,隔着一座拉庚拉山,穿过两公里的拉庚拉隧道后,就是另一个世界。海拔4300米的珍秦镇种不活一棵树,每年正夏时节才会下一点雨,其他时候都是一场又一场的雪。这里是称多县乃至玉树州海拔最高的学校,冬天总是白茫茫一片,只有夏天才能看到辽阔的、碧绿的草甸,但又如此短暂。

↑冬天里,学校里的积雪很深

江永巴桑说,把老师留在这里,也是他的重要工作。学校开设了美术、体育、音乐课,但缺少专业教师,只能安排“有特长”的其他科目老师来上课,“从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说,坚守在这里的老师无疑更加艰苦。”

江永巴桑2021年到珍秦镇中心寄校就职,他原本在海拔3900米的一所小学担任校长,环境比珍秦镇好很多。但组织上找他谈话的时候,他说“愿意到这里好好干几年”。小时候他在珍秦镇生活了四五年,也在珍秦镇小学读了几年书,他对童年的记忆抱有情怀。

在学校里,教室、寝室、食堂都安装了暖气,室内室外,也是截然不同的世界。在一间寝室里,孩子们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,在天花板上挂上多支世界杯球队的旗帜。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,孩子们画着红色的花朵,写下了坚持、好学、奋斗……

地震已过去13年

学校每学期开展地震避险演练

52岁的普夏老师青海师范大学毕业,他在珍秦镇中心寄校工作了30年,是在这个学校呆得最久的老师。他学化学,现在教藏语文、思想品德。但在学校“一专多能”的现实要求下,他也教过汉语文、数学等科目。

在珍秦镇中心寄校,很难有老师坚守数十年。普夏本有机会去县城教中学,他也去教了几个月,但还是主动申请回了珍秦镇,因为珍秦镇需要老师,他作为一个本地人,有一种使命感,“一辈子不管在哪里做事,而是要看在做什么事。” 

↑孩子们在上计算机课

玉树7.1级地震发生在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,震中在玉树市附近,直线距离珍秦镇大概六七十公里。学校8点钟开始早读,很多孩子起床后还没进教室,那天普夏早早来到学校,他站在操场上,看着孩子们玩耍、早读、打扫卫生。

地震突然发生了,地动山摇,教舍哗啦啦地响,感觉就要倒塌。孩子们吓坏了,一下子惊慌失措。普夏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,他此前也没有经历过地震,他只是让孩子们赶紧跑到操场上……

摇晃停下后,惊魂未定的老师们开始在教室、寝室、操场上大声呼喊,寻找学生,操场集合,然后挨着清点。教室、寝室开裂了,书架、床铺也摇倒了,屋顶的瓦片掉落一地,“幸运的是,没有一个老师和学生受伤。”

学校接到称多县教育局的安排,把孩子安顿好。很多电话一时间打不通,老师们用了一整天,挨着把孩子送回家。停课一段时间后,得到各方救援资助的学校,开设了帐篷小学。天气转冷后,又升级为板房小学。大概两年后,新的校舍建成,搬迁到了现在开阔的坝子,老校址因为地势较窄,重建后改为了幼儿园。

↑地震后重建的校舍

普夏说,重建后的学校,从教室、寝室等基础设施,到计算机等设备仪器,都有了“天翻地覆的变化”,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。

得知学校可以获得“大喇叭”生命守护工程的资助,安装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后,普夏觉得特别需要,也由衷地表达感谢。

玉树地震已经过去13年,但地震的记忆在普夏的脑子里挥之不去,他依然会想起当时惊慌的场面。这些年来,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地震避险演练,如何疏散、如何自救、如何救援……那些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孩子,也对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
红星新闻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

责编 邓旆光 编辑 何先锋

相关新闻链接:

推动地震预警进校园,全国乡村学校“大喇叭”生命守护工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

探访地震带上的乡村学校①|亲历汶川地震的老教师:曾翻山送所有学生回家,期待“大喇叭”及时预警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时代机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